刚刚过去的5月完美诠释了“诗和远方”碰撞出的火花。5月18日是第47个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为“博物馆、可持续性与美好生活”。5月19日是第13个中国旅游日,主题口号是“美好中国,幸福旅程”。各地举行丰富多彩的“博物馆+旅游”活动,将博物馆的文化底蕴与群众向往的浪漫旅行完美融合,吸引广大市民和游客畅游文博场馆、感受美好生活,展示出“诗和远方”高质量发展的蓬勃生机。
在2023年“5·19中国旅游日”天津分会场,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设置了天津市16个区特色非遗、文创市集,组织开展了太极拳表演和汉服展示、旗袍走秀以及“5·19中国旅游日”文艺演出进景区等活动。独特的非遗美食、精致的文创产品、精彩的文艺节目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这只是“文博+旅游”的一个缩影。过去10年,是我国博物馆发展最为快速的10年,越来越多的人利用闲暇时间走进博物馆,开启一场跨越时间和空间的文化之旅。据国家文物局不完全统计,全国6000多家博物馆今年“五一”假期共接待游客超5000万人次,达历史同期最高水平。
(资料图)
从携程近期发布的数据来看,今年以来(1月1日至5月15日),博物馆、展览馆超过动物园、主题公园,从去年第四名跃升至第一。从博物馆、展览馆的门票订单占比可以看出,每10个从携程预订景区门票的游客中,就有超过1位预约了文博游。北京、西安、南京、上海、长沙、成都、天津、广州、武汉、沈阳凭借当地丰富的文博资源及博物馆创新举措,成为今年以来热门的文博游目的地。
随着年轻群体开始“特种兵式旅游”,文博市场也迎来更年轻的客群,“旅行+看展”“旅行+刷博物馆”正在成为旅游新风尚,各地相继推出观展式社交、“博物馆+音乐雅集”“观展+演艺”等活动。今年博物馆日期间,南京博物院一年一度的“博物馆奇妙夜”推出了戏曲演出、南都市集、非遗展示、灯光秀等精彩活动,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历时两年精心筹划的“大都:元代北京城”特展集中展示运河城市北京的前世今生,苏州博物馆与猫的天空之城联名推出“悠然花间·苏博建筑小颗粒积木”文创……在旅行中打卡当地博物馆,在游览博物馆过程中感悟岁月沉淀,逐渐成为旅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
记者了解到,为进一步满足游客日益高涨的文博游需求,途牛“西安—延安—华山—兵马俑—华清宫—陕西历史博物馆双飞6日游”“成都—都江堰—青城山—熊猫基地—三星堆博物馆5日游”等文博游线路在设计之初便告别了走马观花灌输式的出游方式,将目的地的人文民俗、特色美食、历史遗迹等文化元素串联到食住行的每一环节中,并通过专业导游的沉浸式生动讲解,带领游客在旅途中大开眼界、增长学识。
从大火的文创冰淇淋到个性的文创旅游纪念品,再到盖章集章、互动体验,博物馆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参与到文博游中来。途牛牛人专线导游陈鹃告诉记者,随着听讲解成为看展“标配”,游客已经不再满足于感官层面游山玩水的享受,而是有了更深层、更多元的旅游消费选择。“参与我们文博跟团游的客人日渐趋向年轻化。年轻人看展的方式不再局限于拍照打卡或走马观花,会带着求知的心态,听专业的讲解,探寻展览背后的文化内涵,通过听讲解汲取知识、开拓视野、启发探索的兴趣,满足精神需求。”陈鹃说。
沉浸式展演、文创IP孵化、文物数字藏品、线上VR博物馆……一系列大众化、年轻化、科技化的举措不仅给博物馆带来大量的人气和声望,同时也收获了一大批亲子家庭、学生等忠实“铁粉”。
▲ 大报恩寺沉浸式国乐美学盛典 受访者供图
“五一”假期,游客走进南京的大报恩寺遗址景区,可以欣赏到沉浸式国乐美学盛典。六幕快闪演出,与景区内的千年遗址、文物展陈有机融合,让游客体味古乐与古迹的文化共振,体验不一样的博物馆沉浸之旅。特别是近期亮相的原创沉浸式舞台剧《国宝故事之风铃奇缘》,更加注重博物馆的沉浸式体验,随着剧情与观众时时互动,从不同的视角揭示大报恩寺的前世建造故事。
大报恩寺遗址景区品牌宣传主管王超告诉记者,今年博物馆日,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开启了全真互联元宇宙新篇章——游客用手机即可让大报恩寺琉璃塔“奇迹复原”,追寻天下第一塔的宏伟壮丽;进入VR情境,琉璃拱门还会以特别的方式“活化”,让游客在虚拟环境中穿过“南京最美的一道门”,在虚幻和现实交织中感受国宝的多重魅力。
(中国文化报记者 连晓芳)
“博物馆打卡线路”之一
西安市非遗博物馆
展示技艺背后传统文化之美
中国文化报驻陕西记者 秦 毅 文/图
▲ 2023年西安市优秀非遗项目面花(塑)主题展
“能把贾府元宵节猜灯谜的场景借助面花技艺呈现已经很不容易了,作者还能用纤秀的字迹在作品上写出‘荷花出水喜相逢’,为‘制灯谜贾政悲谶语’点睛,真是很有文化、很有构思……”近日,顾客覃先生走进陕西西安MOMOPARK艺术购物中心,被一件精巧的面塑作品所震撼,连连称赞。5月23日至6月6日,来自西安市各区县的20余位面花(塑)传承人及爱好者历时一个月精心制作的近80件作品在此公开展出,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游客。
“为更好地把西安丰富多彩的非遗资源、非遗传承人的保护传承故事以及精美的非遗作品传递给大众,增强大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参与感和获得感,我们在市文化和旅游局的大力支持下,联合各区县非遗保护中心,举办此次西安市优秀非遗项目面花(塑)主题展,也是要广泛联系社会力量,让作品及技艺走出去,真正走到群众之中。”西安市非遗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说。
作为西北地区首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西安市非遗博物馆在西安市群众艺术馆非遗陈列厅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于2012年5月挂牌成立,2016年经提升改造后对公众免费开放。
“非遗博物馆最大的特点是用有形实物展示无形文化,并经常性地开展活态展示、展演、互动、传习活动。”西安市非遗博物馆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博物馆的3个展厅陈列有100多名传承人的1万多件相关实物,显示出传统手工艺制作过程中的积累,已经成为市民的文化会客厅。为了让非遗更好地滋润当代生活,博物馆不断创新展示、传播方式,持续开展非遗进景区、进社区、进山区以及非遗研学之旅等一系列活动,让广大市民和游客成为非遗保护传承的参与者和实践者。
“快看,这个木偶还会吐火,太神奇了!”当观众看到演员灵巧地操控着杖头木偶表演这一“绝招”时,纷纷拍手称奇。5月25日,由西安市非遗保护中心、西安市非遗博物馆、临潼区文化和旅游体育局共同举办的“2023年西安市非遗保护传承志愿者队伍‘四进’活动——非遗进景区”走进临潼区鸿门宴遗址景区,吸引了众多游客。
“以前在景区没有看到过这样的表演,现在不仅能欣赏到陕西的历史遗迹,还能体验到当地的非遗、人文风情。”一位来自兰州的游客说,这对外地游客非常友好,可以一站式了解当地传统文化和悠久历史。
非遗进景区,向市民和游客呈现技艺背后承载的传统文化之美,既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又增加了大众的获得感,增强了文化自信,让非遗展示有了更广阔的天地,让市民和游客对景区有了新期待,可谓一举多得。据悉,西安市非遗博物馆将持续推进非遗在深化文旅融合中的作用,让更多的市民和游客充分领略西安文化的独特魅力。
“未来,我们将在不断提升非遗博物馆知名度的同时,团结各方力量,搭建非遗展示交流的多元平台,让非遗更好地融入人们的生活。”西安市非遗博物馆馆长白利群说。
“博物馆打卡线路”之二
北海“印象•1876”
在沉浸式游览中追寻北海近代历史
中国文化报驻广西记者 郭凯倩
▲ 北海近代海关历史陈列馆 北海市委宣传部供图
“这是近代海关历史上的一件重要文物,在国内沿海地区都罕见。”在广西北海近代海关历史陈列馆内,“北海关地界”碑被摆放在展区内,3名来自广东的游客一边参观一边评论着。
坐落于海关路上的北海关大楼旧址是一座方形的三层白色西式近代建筑,廊柱和券拱都有雕饰线,室内有壁炉和壁台,建筑外形十分美观。这里曾见证了我国海关管理大权被外国人操纵的历史,如今变成了北海近代海关历史陈列馆。因为紧邻着北海老街,这里也成为北海旅游的一个“网红”打卡点。
北海近代海关历史陈列馆既是国家4A级景区,也是“印象·1876”北海历史文化景区其中一个陈列馆。
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签订,北海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也因此留下了一批西洋风格的近代建筑。这些建筑群是见证中国近代开埠文化的重要遗址,被历史学家和建筑学家誉为“近代建筑年鉴”,对中外游客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2019年,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北海市旅游文体局整合解放路、中山路衔接英国领事馆旧址、德国领事馆旧址、德国森宝洋行旧址、法国领事馆旧址、大清邮局旧址、北海海关大楼旧址等文物古迹和资源,打造“印象·1876”北海历史文化景区。同时按照国家4A级旅游景区标准对景区内公共服务设施进行改造提升,在充分保护文物建筑、保持建筑历史风貌的前提下美化空间环境、规划主题展陈等。馆内详实的历史资料和珍贵文物,为游客还原了19世纪70年代以来,在北海发生的中西文化相遇融合的历史,从而更好地发挥近代文物的公共属性和社会价值。
在做好基础服务的同时,北海市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所也依托文化资源优势,以景区内的北海近代中西文化系列陈列馆为抓手,利用节假日开展的内容丰富的社教活动、文旅展演等,将游览观展变为有趣的研习之旅,解锁文化旅游的新模式。截至目前,景区内陈列馆已累计开展86场活动,共有1.1万余名群众参与。2021年,该景区还被评为北海市红领巾校外活动基地。
据北海市博物馆馆长廖元恬介绍,北海的博物馆日趋成为游客青睐的城市文化打卡地,参观博物馆的受众覆盖各个年龄层,结构呈多元化趋势。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五一”期间,北海市各类博物馆的观众均超过1万人次。
为进一步加深群众和游客对北海历史文化和博物馆的了解,北海市旅游文体局在今年的“5·18国际博物馆日”暨“5·19中国旅游日”系列活动期间,推出了“博物馆打卡线路”。其中“印象·1876”文化打卡线路覆盖了北海近代海关历史陈列馆、北海近代邮电历史陈列馆、北海近代洋行历史陈列馆、北海近代外国领事机构历史陈列馆、北海市博物馆,遍及整个“印象·1876”北海历史文化景区,通过开展惠民促销活动,实现博物馆与景区景点无缝“嫁接”,让更多市民游客沉浸式感受北海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博物馆打卡线路”之三
湖南博物院
在文旅融合之路上不断创新探索
中国文化报驻湖南记者 张 玲
▲ 马王堆复原动态展演《一念·辛追梦》演出现场 湖南省京剧保护传承中心供图
作为“网红”城市长沙的“网红”打卡点,湖南博物院几乎是每一个初到长沙的游客必去的地方,也有一大批观众是为了看马王堆汉墓文物而选择来到长沙。截至5月25日,今年湖南博物院接待观众已超过145万人次,其中“五一”假期接待观众突破6万人。
随着观众尤其是外地游客走进博物馆的需求日益强烈,在做好基础展陈工作的同时,湖南博物院不断提升文化休闲服务效能,让观众在博物馆里有满满的收获。
去年3月,湖南博物院与湖南省京剧保护传承中心联合打造的马王堆复原动态展演《一念·辛追梦》开始试运营。该展演以湖南博物院“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文化文物资源为创作背景,以现代京剧表演为载体,运用全新的声光电舞美和多媒体技术,在长约35分钟的舞台剧中向观众展现了利仓、辛追和利郗“家国天下”的故事。这是湖南博物院为丰富观众文化体验,在文旅融合路径上做出的创新尝试,一经推出,广受观众好评。截至目前,《一念·辛追梦》已累计演出230余场次,门票收入超百万元,
近年来,湖南博物院始终坚持探索创新博物馆文物的活化利用方式,在实施“博物馆+”战略、加快藏品数字化、优化传播服务等方面持续发力。在马王堆汉墓出土50周年之际,湖南博物院与新华网、支付宝、长沙地铁等多方合作,从文化创意、数字化发展、生活化和时尚化利用等方面切入,推出了“数字重现 一梦千年”系列活动,实现了文物的有效保护、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利用以及优秀文化的广泛传播。
为创新文博参观与学习方式,进一步拉近观众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距离,湖南博物院引入智慧博物馆概念,并通过合作运营模式建设智慧导览学习系统,以文物创意内容与体验为核心、以手机为终端载体,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有机融合。
为了多渠道触达观众,进一步缩小与观众之间的距离,通过市场及时反馈和数据指导有效了解消费者喜好,助力提升湖南博物院文创的多样性,“湖南博物院天猫旗舰店”于2021年元旦上线试运营。该平台通过话题、直播、活动等形式满足新生代观众的文化需求。上线当年,该平台主打的“考古现场”体验箱系列产品从考古知识的专业性、湖湘文物的代表性、玩法周边的趣味性等维度展开研发设计,打造了“神秘商周”“浪漫汉晋”“诗意唐宋”3个主题。截至目前,该系列文创产品累计销售3万余件,销售额达500多万元。
记者从湖南博物院了解到,“十四五”期间,湖南博物院将在持续推出精品展览的基础上,结合院藏资源与展览资源,紧扣博物馆教育目标,策划开展各类型博物馆教育项目,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策划研发“好好学习”“云游湘博”“博物馆里的美育课”等多个具有湘博特色的线上教育系列课程,为观众提供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
专家点评
增强博物馆公共服务可及性
推动博物馆和旅游深度融合
李慧芸 中国旅游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加强学科理论融合建设。高度重视学科理论建设,厘清基础概念。博物馆和旅游融合发展是个新领域,对于很多基础问题、重大问题的研究还不够充分,尚未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在博物馆旅游理论与实践领域都不自觉地将观众和游客混为一谈。事实上,观众与游客不论是从目的还是频率来说都是不一样的。所以,要加大调查研究力度,积极探索博物馆和旅游融合发展的规律,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案例,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相互促进。
大力培育博物馆与旅游双向服务人才。进一步优化博物馆和旅游相关单位的职能设置、机构设置、人员安排,调整原有工作程序和工作方式。博物馆应加强与旅游行业协会、旅游集团企业的合作,如对导游等从业人员进行博物馆讲解培训,为博物馆提升公共文化效能提供人力支持。同时,推动学科设置、课程体系、师资力量等的系统突破,建设好博物馆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人才队伍。
增强博物馆公共服务可及性。新时代博物馆公共服务的出发点和着力点是面向普遍大众,为其提供更加方便、有效、均等、匹配的优质服务。应加快博物馆文化与科技的融合进程,依靠数字技术赋能博物馆发展,基于博物馆信息传递与博物馆旅游决策、攻略与行程预订、场景创造与消费感知、支付与分享等生活细节,不断提升博物馆旅游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加快构建博物馆需求侧数据体系。加强博物馆高频次、小颗粒度的需求侧数据建设,坚持完善分众研究,精准把握单一参观与多元体验、常住居民与非常住居民等细分领域的观众需求,积极探索建立以观众满意为中心的效果评价体系,更好地提升博物馆的公共文化服务效能。通过“近悦远来”的市场培育和精细的产品打磨,将博物馆逐步打造成为满足本地居民日常文化休闲的重要场所、文化和旅游消费地标以及游客满意的项目。
(中国文化报记者 连晓芳 采访整理)
2023年6月3日《中国文化报》
第2版刊发特别报道
《在博物馆开启幸福旅程》
↓ ↓ ↓ ↓ ↓ ↓ ↓ ↓ ↓
标签: